新闻

“金钟奖”古筝比赛的“回家”路

从习筝者不足千人,到成为中国民乐的领头羊。23年前在扬州举行的交流会为中国古筝的飞跃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扬州便与“金钟”缘定终身——

随着“金钟奖”古筝比赛永久落户扬州,让扬州又增添了一张分量极重的名片,是对扬州作为“古筝之乡”的最大肯定。扬州与“金钟”,缘分在23年前就注定。而在其中牵线搭桥的,正是回荡在中华大地上2000多年的悠悠筝声。

23年前的“星星之火”

“金钟奖”古筝比赛永久落户扬州,过程似乎比想象的更快些。市文化局艺术处处长祁淑惠介绍,去年8月,徐沛东来到扬州参加第六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时,扬州方面就提出了申办“金钟奖”的愿望,很快得到中音协的批准,今年5月签署合约,并进入筹备阶段。从当初申请到现今开幕,不过一年多一点的时间。

这样的水到渠成,还是源自23年前在扬州点燃的星星之火。

扬州古筝协会副会长张弓至今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他接触古筝的时候,扬州还没有多少人认识古筝,也没有一家古筝生产厂家。他所弹的筝,还是产于日本。他开始独自在扬州收徒教学,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4年,他和戈弘等人开始策划举办一届全国范围内的古筝学术交流会。

“1986年第一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开幕时,全国弹筝的不过千人。”张弓说道。南北筝家云集扬州,看到扬州的古筝教学已成气候,回去后,纷纷兴办起了古筝教学。到了现在,全国的习筝人数已经超过200万,超过二胡和琵琶,成为中国民乐的领头羊。而这样的燎原之势,正是从23年前扬州的星星之火蔓延开来的。“中国古筝普及的起步,是从扬州开始的。”这是古筝业内公认的一段历史。

南北筝家的“朝圣之地”

张弓说,那届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普及了古筝,还在于让全国各地的筝家们都能聚集到一起,使得古筝艺术拥有了一个交流切磋的平台。他回忆道,1986年,一个很瘦小的男孩,用当时极为罕见的“快速指序”演奏《打虎上山》,这种新鲜的指法让他很感兴趣,并推荐给了各路筝家。从此,这种全新的演奏得到了多方重视,并得到了推广。这个小男孩名叫王中山,23年后再来扬州,他的身份是“金钟奖”专业评委。

从1986年至2008年,扬州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扬州,已经成为南北筝家们心目中的朝圣之地。扬州古筝产业也迅猛发展,年产量20万台以上,“扬州筝”誉满海内外。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古筝,有古筝的地方就有“扬州筝”。这些,都是“金钟奖”选择扬州的重要因素。

2009年,是“金钟奖”开设古筝比赛的第三届。可以说,在今年,“金钟奖”古筝比赛终于“回家”了。

扬州筝家提升自我的良机

扬州古筝协会副会长沈业民说,“金钟奖”古筝比赛这次“回家”,是为扬州的古筝文化锦上添花,无论是古筝教学,还是古筝产业,都是一次提升自我的良机。

扬州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戈弘见证着扬州古筝的发展,他说,在扬州每年的音乐考级中,古筝类的报考人数是最多的。可以说,目前扬州的古筝教学普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从中出现拔尖的选手并不多见。“金钟奖”古筝比赛已经举办了三届,才有一名扬州籍选手进入复赛。通过“金钟奖”比赛来看,能够通过预赛进入复赛的,大多是学院派,拥有着非常娴熟的弹奏技巧。如今,扬州急需培养尖端人才,是时候创办全国性的古筝学校了。“金钟奖”的评委和选手,正是扬州习筝者们最好的榜样。

 

点击进入金钟奖专题网站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