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三岁习筝的孙润:与筝一起感触音乐生活

\

 

  以往我们通常形容或是描述某人与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都会在言语或是文字中加入机缘、巧合、奇遇的浪漫色彩,用以表达某人与某事物相遇的情境。在孙润的眼中,她与筝的相遇却是十分平凡,而不平凡的是她在启蒙老师路玉珠老师的引导下真正与筝结缘,在周望老师、周展老师与周延甲老师的栽培下触摸到了筝更高的音乐境界。当她回过头来重新观望所走过的路,审视所经历的故事,都与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脚踏实地坚持不懈是习筝的基础

 

  近几十年来,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为众人所喜爱,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提起古筝,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它那如潺潺流水一般晶莹明澈、独特美妙的音色,也正是这一点,使古筝这件传统民族乐器从众多民族器乐中凸显而出。通过了解得知,孙润三岁时便开始学习古筝,那么她最初是否也是被古筝那特殊的音色所吸引呢?


  孙润告诉记者,筝的音色的确是非常好听、动人的,不过她三岁习筝的缘由主要是在于父母。“虽然我的父母并没有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但在他们看来,学习音乐不仅能够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够对孩子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音乐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有裨益。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的父母在我三岁时将我送到了一所艺术幼儿园,并帮助我选择了筝这件乐器。”就这样,筝从此进入了孙润的童年生活。
 

  在记者看来,三岁的孩子从理解力、注意力、耐力与动手能力等诸多方面来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三岁的孩子还尚不知兴趣为何物,若过早接受强制性学习,孩子不能完全理解所学的器乐知识,久而久之会扼杀他们对于音乐学习的兴趣,再想挽回可能就很难了。当记者问及儿时的孙润是如何来面对与解决这一问题时,她说道:“3岁多的孩子正是对世界各种事物都抱有兴趣的时候,刚开始习筝的时候,毕竟我年龄还小,肯定也是对各种事物都有兴趣,从某种程度上说,选择筝这件乐器也是父母替我选择的,而对筝更浓厚的兴趣也是在随后的时间中慢慢培养的。此外,在我看来,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学习,兴趣只是占了其中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坚持,以及父母与老师对我的影响。”


  在交谈中,孙润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近些年教授学生所积累的经验,与记者分享了她对于初学阶段孩子习琴情绪与环境控制的看法。她认为,现在许多人将孩子习琴中兴趣的重要性给夸大了,兴趣只是孩子习琴过程中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坚持。“首先,幼儿学筝,老师和家长要以玩的心态来引导。学龄前儿童主要就是玩,要想办法让他们在玩中学,玩中学练。其次,不论什么年龄的孩子,要想他能够坚持习筝,首先要为他们设立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技术标准,也可以是曲目标准,进而让孩子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去脚踏实地追求目标。我自己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路玉珠老师、周望老师、周展老师与周延甲老师,他们总是引导我一步一步设立更高的目标与标准,引导我不断思考,不断追寻音乐的奇妙,真正让我体会到了艺无止境。此外,老师与家长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好的老师可以把学生培养出兴趣,再将兴趣上升到技术的层面,而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完成技术到艺术的飞跃,甚至有些好老师能够将技术与艺术同步引导,让学生能够时刻保持对音乐的兴趣,时刻激励自己向技术和艺术的更高层面追求。而家长除了要起到监督的作用之外,也要承担鼓励、刺激、信任的作用,保持对孩子的信心,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孩子的不足,相信他们通过努力,总会有一天能够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同时,鼓励他们多多参加一些活动与演出,同样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我的父母与老师们也是在我儿时使出了各种招数来督促、激励我练琴,因此我今天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也多亏了他们。”

 

  广泛涉猎多方体味是习筝的深化

 

  孙润自习筝以来,曾参与过众多国内外比赛并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她曾先后荣获“东方青少年艺术明星大赛”金奖、“蒲公英中国青少年艺术新人选拔大赛”金奖、“首届台湾杯海峡两岸古筝音乐大赛”金奖等等。她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荣誉,固然与其自身的天赋、刻苦与勤奋息息相关,但其中更离不开恩师们耐心、贴心的关爱与严格、严谨的教导。当记者与孙润谈及这一话题时,心中不免产生了一个疑问:若是学习者的自身条件相同,加之教育者外部条件相同,继而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学习者在筝艺境界上的高低不同呢?换言之,同样一首乐曲在一般演奏者手中无论是速度、节奏、旋律均与大师级别的演奏无明显差距,但又是为什么其却不能像大师级别的演奏带给人震撼人心的触动呢?
 

  “音乐上境界的高低取决于音乐之外,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功夫在诗外’!意思是说学习作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将功夫放在掌握知识面与增加阅历上。其应用于音乐道理同样如此,也就是‘功夫在弦外’。一首乐曲的创作与演奏,仅仅在音符与旋律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应对乐曲有深刻的理解,而理解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基础之上,情感的形成离不开一个人的所特有的知识、阅历、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读万卷书’的同时,我们更要‘行万里路’,否则一个从未亲近过大自然、仅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演奏的人,又如何能够体会《春江花月夜》中那水光月色之美?”


  近年来,孙润走过了许多地方,不仅驻足于祖国的大江南北,更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城市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浏览着不同的风景,品尝着不同的食物,聆听着不同的语言,感受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知识的融入让她对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诠释,更为她的音乐表达与音乐表现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在去过浙江之后,才知道什么叫做‘小桥流水’,什么叫做‘秀丽山河’。浙江的山都是小山,层峦叠嶂,山前环着水,水中映着山,这在北方很少见,北方的山会比较光秃秃的,颜色中带着土色,是一种宽广雄伟的感觉,水也相对于南方的较少。而在浙江看到的山没有那么高,也没有特别陡的峰,远近相衬,一片绿色,映着碧水,山水天相接,特别有水墨的感觉。这是自然景观的区别。食物上,没去过浙江的时候一直以为那边人吃得都很清淡,结果去了才知道他们的口味也不淡,甜食非常甜,甚至有点腻,那边的水也很柔,江南女子的说话声也是非常柔的感觉,到那里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秀丽”,进而,我又重新理解了浙派《高山流水》,南方的山,南方的水,南方的山水水墨画。”


  “在我学习陕西筝派乐曲的时候,周老师总说情绪变化夸张,哭音fa、ti要细腻揪心,在去西安之前我只是停留在模仿与借助仅有的一些陕西口音的积累来表达乐曲。而到了西安之后才真正体会到陕西音乐的风格。秦人的性格是‘生硬冷蹭倔”,到饭馆里吃饭总觉得服务员态度不好,说话都是吼着的,但实际上这是他们的口音与性格结合出来的表象,表面上又冷又倔,但是你需要他们推荐当地特色的时候,他们会热情得让人有点招架不住,各种美食各种特色各种方面一一道来,这应该就是陕西乐曲的‘情绪变化夸张’。在西安的时候我们还去听了当地戏曲,秦腔《王宝钏》。在戏里面,每演到女主角的悲惨遭遇时,基本都是哭音调式,甚至一声撕心裂肺的哭,我们的眼泪就下来了,哭音的杀伤力就是如此强!观众席里面很多人都以泪洗面了一晚上,包括我自己,同时也觉得京剧的《王宝钏》一点都不苦了。也正是这次西安行,让我真正体验了陕西筝曲的性格与音乐的魅力,也是自打这次西安行之后,我的陕西筝曲才又有了新的提高。”
 

  除此之外,孙润也与记者讲述了她在巴黎时的不同感受,当她真正亲临古老的艺术之都,游着塞纳河,看着老城区里面的各种建筑,进到卢浮宫里面去欣赏各种艺术品,那时候才深刻体会到中西艺术的区别,且这种区别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不到那个地方是无法真切感觉到的。“巴黎人是非常讲究穿衣打扮的,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仿若一场时装秀。巴黎人非常热情,且讲究礼节,体现出一种绅士的、贵族的那种礼貌,甚至连扒手都很绅士,当他偷东西被发现时还会对你点头微笑绅士地说声“sorry”,这与中国文化中的‘礼’又有很多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巴黎人对艺术的热情也让我特别感动。我演出的时候,穿着大红色中式演出服,上面有中国特有的织锦图案,这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很多观众对这做工与花样表达出赞叹,我甚至能够看到他们眼中的对东方文化艺术的赞美与惊讶。更让我意外的是,音乐会座无虚席,甚至有观众站立着观看演出,且观众基本上都是巴黎市民或其他国际友人。音乐会中展示了筝各种风格的曲子,传统、创作、少数民族风格的曲子等,形式上有独奏、合奏、重奏、协奏等,通过各个形式和方面展现出筝强大的表现力,有很多观众拿着DV、照相机记录音乐会。演出结束后,观众持续鼓掌,不愿离去。还有许多人上台要求合影,或者与演出者进行交谈,观众们的浓厚兴趣和热情大大超出我的想象,特别让我感动。同时也又一次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身上的自豪和责任。就这一点而言,我觉得‘行万里路’要比‘读万卷书’显得更为重要,我们不能只埋头于音符之中,在许多时候,我们于音乐之外的收获,恰能够帮助我们提升音乐内在的品质与与其所呈现的情感魅力!”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当孙润被问及音乐给予了她什么的时候,她一番思索后告诉记者,“这一问题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就好比学习音乐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学习?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学习音乐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幸福的感觉,而这一份幸福感觉是无价的,且通过音乐触动内心的情感所带来的对生活、对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也就是说我并不是想要通过音乐得到什么好处,而是希望在空白的生活画布上,任由我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进而收获属于我的晴朗天空!”(信息来源:新华网)

 

  相关阅读

 

  【新闻】青年古筝演奏家杨楠楠:音乐的世界需要纯粹 

 

  【新闻】古筝女孩徐曼婷:用心去弹奏

 

  【新闻】常静讲述学艺之路 诠释她眼中的重庆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