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甲子回眸 风华正茂”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专场音乐会隆重上演

2024年9月21日晚,“甲子回眸 风华正茂”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并通过全网直播,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中国音乐学院优秀师生与杰出校友接力登台,共同展示学校六十年来在中国音乐传承创新与音乐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就。


音乐会在曲目设计上独具匠心,精心甄选了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既有多部中国音乐学院创作的里程碑式经典作品,又展现了学校近年来音乐创演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多元交融,是对中国音乐学院建校60年历程的艺术礼赞。


音乐会上,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心草对到场嘉宾、全国以及海内外校友表达了诚挚感谢和热烈欢迎,并邀请现场观众在最后一曲《领航》中共同齐唱。值得一提的是,音乐会节目单上印制的《领航》的歌词与曲谱分别由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和院长李心草亲手抄写。



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和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联袂演出,指挥家李心草、许知俊、金野共同执棒。音乐会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的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表达对艺术家的敬意和对中国音乐学院的诚挚祝福。


上半场音乐会以《节日序曲》拉开帷幕。这首作品由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施万春教授创作、作曲系教师罗麦朔编配,是中国民族管弦乐中的经典保留曲目,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节庆气氛。乐团的磅礴气势与灵动的旋律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欢腾而热烈的氛围。在指挥许知俊的热情引领下,民族乐团的演奏层次鲜明、节奏明快,将观众带入了一片节日的欢乐海洋,音乐如跳动的火花,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



《兄妹开荒》由中国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安波创作于20世纪中期,是一首节奏鲜明、曲调悠扬欢快的秧歌剧作品,具有鲜明的戏剧性。这首作品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开荒拓土过程中坚韧不拔的精神。歌曲通过轻松明快的旋律和生动的戏剧表现,展现了兄妹二人互助合作、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声乐歌剧系教师李琳与校友马小明深情演绎,情感充沛,富有创意地载歌载舞,通过细腻的声线与生动的表演,将歌曲中的劳动之美与朴实情感完美传达给了现场观众。两位歌者的表演感染力十足,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充分展现了这首作品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永恒的生命力。



两位国乐系教授、胡琴演奏家沈诚与张尊连的精彩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夜深沉》这首京剧音乐的独特魅力。两位演奏家的默契配合,与乐队一起演奏相得益彰,使乐曲充满了张力与韵味,既展现了京剧音乐的刚劲,又凸显了其中的细腻情感。音乐中,深沉的情感与快速的节奏交替进行,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如急雨般密集,仿佛一场扣人心弦的京剧大戏在听众心中徐徐展开,将观众带入了戏剧的跌宕起伏和情感的激烈碰撞中。两位演奏家的配合不仅展现了对乐曲的深刻理解,还通过彼此音色的相互衬托与呼应,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层次感和丰富的表现力,使整场表演更具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国乐系主任、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担任独奏的《满江红》以古筝铿锵有力的音色,生动展现了岳飞的英雄气概。这首曲目通过古筝独特的音色与演奏技巧,既充满了厚重的历史,又不失磅礴气势。王中山的演奏技艺炉火纯青,琴音铿然有力,层次分明,仿佛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在耳畔回响。他对古筝音色的细腻把控和对故事情感的深刻诠释,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紧张感与动感,令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深深感受到中华文化中蕴藏的无尽力量与豪迈情怀。



歌剧《小二黑结婚》由中国音乐学院首任副院长马可创作,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声乐歌剧系主任、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演绎了其中的经典唱段《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她的音色纯净透亮,情感饱满,在演唱中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对乡土生活的热爱,更深入塑造了剧中人物的情感与性格。通过她的演唱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既表现出角色内心的单纯与质朴,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赋予了这一经典作品新的生命力。



国乐系教授、竹笛演奏家张维良带来的竹笛独奏《行云流水》是他与作曲系高为杰教授1991年创作的作品。这首作品将观众带入了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卷。乐曲中的竹笛音色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高亢激昂,宛若天籁之音在大自然中自由流淌。张维良以其深厚的演奏功底和精准的艺术处理,赋予了乐曲独特的生命力。通过细腻的气息控制和音色变化,他将乐曲中行云流水般的流畅与自然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听众仿佛置身于苍翠山峦和潺潺流水之间,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空灵与静谧,不禁为之沉醉。



国乐系特聘教授、二胡演奏家宋飞带来的《巾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中国女性坚韧与柔美的独特气质。宋飞通过极富张力的弓法与精湛的演奏技巧、细腻丰富的情感与豪放洒脱的风格,将音乐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得鲜活生动。她的演奏时而刚劲有力,展现出女性坚毅不屈的精神;时而柔美细腻,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柔情与敏感。在乐队的默契配合下,二胡的旋律与乐队的和声相辅相成,层次丰富,赋予了整部作品更为饱满的情感表达与立体的音乐画面。宋飞通过对音色的细腻处理与对旋律的深入挖掘,使得女性角色的复杂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赢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欢呼与掌声。



音乐会的下半场由中国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携手金野指挥和李心草指挥精彩呈现。《红旗颂》作为交响乐团的开场曲目,以雄壮恢弘的旋律讴歌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乐团在指挥家金野的富有深情指挥下,充分展现了乐曲中浓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祖国的崇高敬仰。乐团的演奏气势磅礴、感情真挚,带领观众共同感受了音乐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民族自豪感。



两位国乐系教师、唢呐演奏家张倩渊与板胡演奏家晏璐婷联袂演绎了作曲家张小夫创作的《中国故事》第一乐章。这首作品以民间音乐曲调为创作元素,巧妙运用唢呐与板胡的独特音色特征,奏响了一曲融合中国传统风情与现代艺术的赞歌。唢呐高亢激昂的旋律与板胡的柔美细腻对比鲜明又相得益彰,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张倩渊与晏璐婷的默契合作使音乐充满张力与生机。两位演奏家在乐队的有力支持下,中西合璧遥相呼应,将乐曲主题深刻展现,表达对中华民族炽热情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精神风貌,带给观众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声乐歌剧系教授丁毅演唱的《送上我心头的思念》是作曲系施万春教授创作的经典之作,音乐朴素而充满深情,抒发了对周恩来总理的无限思念。丁毅以饱含情感的歌声,充满温度与厚度的音色,在演唱中的精准把握和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整首歌曲充满了温暖与感动,表达国音师生对周恩来总理倡导建立学校的感恩之情。



管弦系副主任、小提琴演奏家黎雨荷带来的《金色的炉台》展现了她精湛的技艺与出色的艺术表现力。她的演奏精准到位,音色圆润饱满,琴声细腻如丝,勾勒出工厂炉台前动人的劳动画面。通过对音色的精巧处理与节奏的灵活掌控,黎雨荷将劳动的美丽与崇高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奏不仅技术纯熟,更充满了对乐曲情感的深刻理解,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工人们在炉台前辛勤劳作的场景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



由作曲系副主任刘青教授创作的《南音随想》,通过交响乐的形式重新演绎了这一古老的南音音乐形式。刘青的创作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在保持南音浓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作曲技法,使作品既具有深厚的传统韵味,又焕发出鲜明的时代感。在金野的指挥下,乐团层次分明,配合紧密,将南音与现代交响乐完美结合,呈现出时而婉转细腻,时而恢弘大气的艺术效果。作品充满了闽南独特的地域色彩,既表现出柔美温情的旋律线条,也体现出现代音乐结构的创新,整首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令观众沉浸其中。



《祖国颂》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薛皓垠和2023届博士毕业生王一凤担任领唱,声乐歌剧系副主任容世杰教授领诵,配合中国音乐学院合唱团宏大的和声,为整场音乐会带来了深情而庄重的尾声。薛皓垠与王一凤的领唱情感充沛,声线饱满,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融入每一个音符中,充满了力量与温度。声乐歌剧系副主任容世杰的领诵声情并茂,语言抑扬顿挫,饱含深情,将乐曲的情感层次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在合唱团宏大而富有层次的和声衬托下,整首作品以磅礴的气势和澎湃的情感,完美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由衷赞美与热烈礼赞,令观众深受感染,内心共鸣强烈。


音乐会在全场齐唱《领航》的激昂旋律中迎来了最高潮。在指挥李心草的带领下,合唱团与观众融为一体,恢弘的歌声响彻整个剧场,激荡着每一颗热爱祖国的心。全场观众情绪高涨,深受感染,纷纷加入到这场动人的合唱中。全体演员再次登台,院长带领全体演员与观众,全场齐唱这首饱含深情的乐章。歌声如同奔腾的江河,汇聚成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无限祝愿,澎湃不息,最终为这场音乐盛宴画上了辉煌而动人的句点。观众的热烈反应久久不息,掌声雷动,久久未歇。



最为特别的是,在李心草的指挥下,乐团奏响《生日歌》的旋律。全体观众在这熟悉而充满温暖的旋律中齐声高唱:“中国音乐学院,祝你生日快乐!”这特殊的惊喜,不仅表达了对中国音乐学院六十周年华诞的诚挚祝福,更凝聚了全场演员观众对未来美好愿景的共同期盼,场面感人至深,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仿佛永不停息。



甲子回眸,风华正茂;六十华诞,再谱新章。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中国音乐学院六十载光辉历程的总结与致敬,也是对中国经典音乐的再现与传承。六十年来,中国音乐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音乐的办学初心,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创演中不断推出高水平精品。



展望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将继续坚守办学初心,将六十年办学实践积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新时代首都发展的独特优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等音乐学府,为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音乐学院官微)


评论0条评论

    筝闻速递+关注

    中国古筝网新闻编辑

    TA发表的文章

    顶部